盘点百年刀剪品牌 五把刀的历史缩影
王麻子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曾经的一句俚语奠定了王麻子在刀剪行业无比最贵的地位。最辉煌的时候,满大街的刀剪都冠名“麻子”嫡系。
2001年,“王麻子”经历了停产、改制等过程,但销售情况依然非常不景气,并降到了建国后的最低点,平均每月仅销售1万把菜刀,10几万把剪刀,总销售额仅仅1500万元,亏损达200多万元。2011年年初,“王麻子”生产基地落户重庆大足后便消失在媒体的眼中,令人叹惋。
张小泉
2010年,张小泉新品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这预示着它走向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与王麻子固步自封的发展模式不同,张小泉一直着力品牌维护与产品创新,大胆尝试电子商务新模式,昔日的刀剑品牌魅力更增。
2000年12月,企业改制成职工持股会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以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打造成熟的品牌。2007年11月,“张小泉”与富春集团战略合作后,“张小泉”的注册资金扩大一倍,股本结构彻底改善,经营状况有了很大的提升。2008年,张小泉的销售额是1.8亿元,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2.3亿元、利税1500万元。老树发新枝,焕发勃勃生机。
捞刀河刀
一提起刀剪,人们或许会想到北京的王麻子、杭州的张小泉,当然,或许还有现在的双立人、十八子。但在上个世纪,长沙的捞刀河刀剪却在全国鼎鼎有名。
“悲惨故事”总是相像的,与“王麻子”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捞刀河刀剪身上。厂长毛雄奇在总结失败教训时候,第一个原因便是“假冒‘捞刀河’牌子的产品多”。
据了解,目前,捞刀河刀剪厂年产值有200万-300万,产品有100多种规格,有高中低档之分,价格十几元到几百元,包装与款式显得老套,几乎不为人知。
曹正兴
“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这样的赞语曾在民间流传。
发迹于道光年间的曹正兴菜刀,纯手工制作,是地道的“武汉制造”。以锻造好钢口的菜刀而声震百年的老字号“曹正兴”,却在岁月洗涤中,锋芒不再。曾让人耳熟能详的响亮名字,已被时间慢慢抹去。
在经历“守业难”一关后,曹正兴刀没能经受现代化的考验。自1990年之后,国际国内刀具生产的新工艺新材料日新月异,且沿海地区各路利刃长驱直入武汉市场,其刀光剑影早已遮蔽了百年曹正兴的锋芒。1995年后,曹正兴刀具厂生产量锐减,直至完全停摆停产。
柘荣刀剪
柘荣刀剪由来已久,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雍正年间,柘荣的能工巧匠就能用生铁加钢刃锻打剪刀,长期积累了水磨、下钢、热处理三道传统技艺并代代相传。同治年间,柘民“袁合兴”、“林木兴”字号剪刀已颇享盛名,产品畅销江西、广东等地。
1992年,当时唯一的剪刀厂———县闽锋剪刀厂破产改制后,衍生出十几家小企业小作坊,开始各自为战,柘荣刀剪陷入了发展的低谷。“产品老化是当时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刀剪行业业内人士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唏嘘。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柘荣刀剪逐渐走上了“复兴之路”。产品更新换代,产业技术提升,销售市场铺开,柘荣小小刀剪催生出亿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