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县玻璃模具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罗百辉
玻璃模具产业是山西祁县工业经济的第一大主导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在创造税收、提供就业、保护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祁县概况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854平方公里,辖6镇2乡,总人口26.7万,其中农村人口20.6万,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祁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旅游资源丰富,乔家大院驰名中外,为山西省重点旅游区之一。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调研,近年来,山西祁县紧紧围绕建设“晋中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域经济特色县”这一目标,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兴祁富民”的重中之重,倾力实施工业规模扩张战略,逐步形成了玻璃器皿、碳素、医药化工、食品机械、模具制造、材料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全县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以加工型、出口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特别是玻璃模具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45亿元,其中玻璃器皿产值15亿元。
(二)祁县发展优势
山西祁县在区位、能源、载体、人文四个经济发展的要素上都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一是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山西祁县位于山西省“大”字型交通网络的中心地带,南同蒲铁路横穿东西,208国道纵贯南北,大运高速与108国道交织成网。发达的陆上交通为境内企业货物的流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物流成本是企业综合成本的重要内容之一,山西祁县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对投资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二是清洁能源保障优势。国家天然气西气东输“陕京二线”途径山西祁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洁源天然气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铺设了“三纵五横”天然气管网。目前,山西祁县主要的工业集聚区都具有了使用天然气的条件。通往经济开发区的管网工程也已完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方面,山西祁县无疑又占有先机。三是新型开发区的载体优势。祁县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一期开发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开发区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开发区水、电、路、讯管网逐步配套,投资环境日趋改善,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有望成为山西省开发区发展的新亮点。四是内涵丰富的人文环境优势。祁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积淀了醇厚的人文历史。特别是在近代,作为晋商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祁县商人曾经在全国引领风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祁县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三)玻璃模具产业发展历程
玻璃模具是祁县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祁县民间就有生产玻璃日用品的小作坊。解放初以吹制灯罩等民用品为主,1953年成立祁县玻璃厂,1960年完成产量153吨;70年代初新上日光灯项目,改名为日光灯厂;1980年开始生产玻璃器皿,同年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完成外贸出口1.8万元人民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祁县玻璃厂、荧光灯厂、玻璃纤维厂在原日光灯厂的基础上脱颖而出,一些村办玻璃器皿企业以及集体企业劳动服务公司玻璃厂、中外合资星海玻璃公司相继成立,到1988年全县玻璃器皿企业发展到20多户,年产量达到1.4万吨。1989年,受国内市场制约,绝大部分从事内贸的小型玻璃器皿企业纷纷停产关闭,全县仅存玻璃一厂、二厂、荧光灯厂、玻璃纤维厂、劳动服务公司玻璃厂、星海玻璃公司等7户企业。进入90年代后,玻璃器皿市场的再度复苏,祁县玻璃器皿开始步入稳步发展时期,1998年达到41户,产值1.5亿元。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人工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由欧洲向中国等亚洲国家转移,县委、政府抓住机遇,提出“规模扩张与质量升档并重、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并举、收购出口与自营出口并进”的玻璃器皿产业发展思路,并予以大力扶持,祁县玻璃模具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由1998年的41户迅速增至2004年的160户,产值由1.5亿元发展到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7.5%,自营出口额保持年30%左右的高增长率,一举成为全国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2010年自营出口额达到3054万美元,出口供货值达到14亿元,成为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的优势产业。
(四)玻璃模具产业特点及优势
在产业布局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宏艺公司为主的西六支玻璃模具工业发展区,以大华公司为主的五里坡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以丰盛公司为主的丰泽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以晶鹏公司为主的下申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以星火公司为主的温曲玻璃器皿工业发展区的格局。在技术装备方面,全县玻璃器皿企业积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淘汰以散煤为原料的土圆炉100余盘,建设电熔炉生产线19条、天然气池炉10盘、煤气炉75盘,形成以电、煤气、天然气为主的新型能源结构。大华公司的第二条60吨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完毕,自动化机制玻璃生产线在山西祁县开始发展,玻璃器皿生产由传统的人工吹制向机械化和人工吹制并举的方向发展,使全县玻璃器皿产业的装备水平迅速提升。在产品结构方面,主要产品有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花瓶、糖盒、工艺品等10大类6000多种产品,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各个方面国际玻璃器皿市场的需求。在市场营销方面,98%以上的产品畅销五大洲8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主要为上海、广州、太原、西安、大连等大中城市和义乌等大型批发市场。
在品牌建设方面,大华公司、宏艺公司、晶鹏公司、红海公司等龙头企业分别拥有“大华”、“宏艺”、“JP”、“红海”独自的注册商标标识,其中“大华”品牌、“宏艺”品牌玻璃器皿被评选为“2007年山西省名牌产品”,“大华”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山西祁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在劳动就业方面,全县玻璃器皿产业从业人员达3.2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名,占从业人员的14%;大专以上学历的520余人,占从业人员的1.5%;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余名,6户企业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吸纳外来务工人员8000余人,占到从业人员的25%。在企业管理方面,全县玻璃器皿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有9户,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3户,通过职业健康体系认证的有2户,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36户,建有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的有6户,大华、宏艺、晶鹏3户玻璃器皿企业已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玻璃器皿行业的龙头企业。在配套产业发展方面:全县现有玻璃器皿产业配套企业85余户,从业人数达到5000人。其中:纸箱包装企业20户,年产值1亿元以上,双友包装公司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纸箱包装企业;泡沫包装生产企业10户,年产值3000万元;耐火材料企业7户,年产值3000余万元,冠中耐火材料公司年产坩埚2万余只,成为全国最大的坩埚生产企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会员;化工原材料供应企业发展到近10户,年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燃气供应企业8户,年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蜡烛加工企业、铁艺生产企业、手绘、描金、彩绘、贴花、喷色、磨花、刻花、烤花企业、模具生产企业等共40余户。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运输及部分产品销售的运输车辆发展到1000余辆,年收入超过2亿元。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抓住山西成为国家资源性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这一目标,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力建设大华宏艺、下申、温曲三个基地,加快筹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质量检验、玻璃艺术、产品交易五大中心,走好机制线、品牌提升、高端产品研发、贸工游一体化四条路子,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全力提升玻璃器皿产业的整体水平。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县玻璃器皿产业年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配套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出口供货值达到4亿美元,1—2户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一个目标:全力打造“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山西祁县2004年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以来,玻璃器皿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玻璃器皿产业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5.5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15亿元,增长172.7%,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3%,上交税金由2004年的2100万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4647万元,增长121%,占工业企业上交税金的30%。目前,玻璃行业中共有38户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广交会摊位数达到30个,2010年底实现自营进出口3054万美元,较2004年均实现了质的提高,全县有3万余名农村富余农民力和城市下岗职工在玻璃器皿企业就业,在玻璃器皿及配套企业务工人员占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总数的75%,每年直接为全县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4亿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1%,成为县域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是具备了申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的各项条件。为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玻璃器皿产业,县委、县政府于2009年7月成立了培育“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牵头,经贸、玻璃器皿协会、企业家协会等部门配合,全力申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目前,申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特色区域荣誉称号需要准备的文件资料已提交至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正在等待实地考察。“十二五”期间,力争获得“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荣誉称号。
两个市场:巩固国外市场、发展国内市场。
1、巩固国外市场:广交会是山西祁县玻璃产品对外销售的一个窗口,自1996年县外贸公司从第80届广交会开始参展,至今山西祁县已参加28届,从只有一个展位发展到目前的30个展位,从1个企业参展发展到12个企业参展,累计成交1.5亿美元,就目前来看,采购商把价格压得很低,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汇率波动大,使得一些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达不到预期生产规模。“十二五”期间,力促企业从观念上改变,一是像大华、宏艺、晶鹏等企业一样,变坐等客商为到国外去寻找客商,变广交会参展为走出国门参展;二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扶持补助这一优惠政策,针对性地到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去参展,如法国•法兰克福、美国拉斯维加斯、阿联酋•迪拜等定期展会,及时考察了解国际市场;三是在当前美元贬值、欧洲债务严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要鼓励企业大胆尝试到世界发达国家、收购品牌、收购企业、力求更广合作渠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晶鹏公司已先行一步,走出去,承接产业转移;四是要借鉴山西祁县火龙鸟农副产品公司在香港开设分销公司这一做法,到国外去开设自己的销售公司,分散企业出口风险,规避贸易壁垒,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收益。
2、发展国内市场:山西祁县玻璃器皿销售的市场主要在国外,玻璃器皿的出口绝大多数是依靠其他出口商代理、贴牌销售,自营部分占的比例小,造成一大部分利益流失,出口退税一项少收益近3亿元。分析原因,一是多数企业停留在功能单一的生产阶段,营销队伍和销售服务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企业的生存高度依存国外市场,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国际市场波动,企业也随之波动,不能稳步发展;三是部分有品牌的企业在宣传和塑造方面力度不够,使品牌资产不能充分利用,致使一流的产品买不到一流的价格。因此急需尽快开辟国内市场,“十二五”重点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1)力创自主品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开辟国内市场首先要增强自身实力。一是要形成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二是要改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吸引力,使玻璃企业在全社会呵护中成长;三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球玻璃器皿主要生产地捷克、葡萄牙等国的同行企业都有近200年的历史,而我们的企业最多的也只有30多年的历程,因此只有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去磨练,去拼搏,逐步形成企业自主品牌,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2)讲诚信,维护品牌。组织相关经贸活动,把山西祁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这一区域经济品牌打出去。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狠抓质量管理,加快玻璃器皿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提升玻璃器皿产业级次,“十二五”期间全县所有玻璃器皿企业全部通过质量IS09002体系认证,塑造像大华公司、宏艺公司、晶鹏公司这些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围绕扩大自营出口份额,国外注册商标,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保护和巩固“大华”、“宏艺”、“JP”“红海”等著名产品品牌。打击假冒伪劣,营造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3)走捷径之路,针对性地去收购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从而缩短我们打造品牌的时间,发挥国内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收购2-3个国际名优品牌。
三个基地:一个核心区、两个辐射区。
目前,山西祁县现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60余户,从业人员3.2万多人,拥有电熔炉生产线19条、园炉75盘、池炉10盘。2010年产值达15亿元,年上交税金4647万元。全县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中,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大华、宏艺、晶鹏),年产值在5000万元的企业5户(丰盛尔鹏、光华、会龙、红海、星火)。初步形成了以大华公司、宏艺公司为主的玻璃器皿工业发展核心区,以晶鹏公司为主的下申玻璃器皿工业发展辐射区和以星火公司、远通公司为主的温曲玻璃器皿工业发展辐射区的格局。“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大三个基地的集中度,推进集聚发展,委托专业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搞好园区内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的功能吸引企业向规划区内集聚。
四条路子:走好机制线、品牌提升、高端产品研发、贸工游一体化四条路子。
发展机制生产线,用机制产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水晶玻璃生产线,生产高端玻璃产品;鼓励企业在国外设立营销中心,采取品牌收购、兼并重组、股权收购等方式参与国际市场资源整合,推进企业品牌化、国际化;举办会展促销,开展产品制作工艺参观旅游,以工带游、以贸促工。
五个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验中心、玻璃艺术中心、产品交易中心。
①是依托上海东华大学硅酸盐研究所,由晶鹏公司组建玻璃器皿产品设计中心,建设规模为6000平方米。②是依托天津科技大学,由大华公司组建玻璃器皿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规模为6000平方米。③是依托山西祁县现有的山西省玻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申报升级中国玻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玻璃产品的质量攻关任务。④是依托清华美院玻璃艺术系,由红海公司组建中国玻璃艺术中心,建设规模为1万平方米。⑤是依托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由宏艺公司组建玻璃产品交易中心。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实施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吸引企业向园区集聚的首要条件。玻璃器皿工业园区首先要按照规划,重点搞好园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等设施的建设。
(二)推进聚集发展
祁县玻璃模具产业是在市场拉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在发展初期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致使目前玻璃器皿企业的布局形成了点多、面广、分散的格局。这样的产业布局既不便于管理,也不便于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祁县玻璃模具产业的发展要走园区化的道路,在兼顾产业发展现状和企业分布现状的前提下,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土地资源、交通、环保、供电、供水、供气等因素,规划以大华、宏艺公司为中心,辐射温曲、下申玻璃器皿企业聚集区的玻璃器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
玻璃模具园区的建设要规划先行,委托专业的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搞好园区内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的功能吸引企业向规划区内集聚。今后,新建的玻璃器皿项目一律进入园区,不再批准在园区以外新上项目。凡需新征土地的技改、扩建项目也要进入园区。
建立管理机构,设立玻璃模具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进住园区,为入区企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