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阳江核电站一号核反应堆厂房已建设到15米高。 |
|
|
2010年8月,阳江核电1号机组反应堆厂房钢衬里穹顶吊装完成。 |
|
开篇语
进入新世纪,随着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加速、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与传统能源的渐趋枯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寻找和开发新的清洁能源的任务显得迫在眉睫。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秩序面临重组,各国纷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带领本国走出危机,并在新经济秩序中占领制高点的法宝。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在国会演讲中称:“掌握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国家将引领21世纪。”美国计划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并创造500万个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能源合作是重要议题。中国也在不久前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新能源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时不我待,有专家称,国际新能源产业的重组将在三五年之内完成,不仅世界各国在开展新能源竞赛,国内各省区市也纷纷将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国际能源署称,到2035年,中国新增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发电能力将超过任何其他国家。目前,江苏、上海等地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已走在前面。
在这场新能源竞赛中,作为中国过去30年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必须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先行一步,在新能源技术、新能源生产、新能源消费、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新能源服务等新能源经济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发展,力争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新能源重镇。广东必须在这场竞赛中抢得先机。
今日起本报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方大调研”之新能源产业,首篇“转型突围”中讲述的阳江市从刀剪之都到新能源城华丽蝶变的案例,正体现出新能源产业的星星之火在南粤大地上的燎原之势。
南方日报记者韩浩
在互联网上打开GoogleEarth,点击珠江口南侧,可以清晰看见:蔚蓝色的大海边,有一个方圆数公里的喇叭形大工地这,就是阳东县东平镇沙环村,阳江核电站所在地。
正是这座核电站,刷新了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一项项纪录:在建规模最大,效益最优,自主化程度最高。
“核电巨无霸”落户阳江并非偶然。放大视野,人们就会发现:在阳江这块宽口马蹄形的土地上,核电、风电、水电、海洋能等各类新能源产业已全方位推进,而阳江核电站作为最耀眼的亮点,正不偏不倚位于马蹄掌心。
这是一个惊人的蝶变。当人们对阳江的印象还停留在刀剪之都时,实际上它已华丽转身,正向广东新能源城的目标迈进。
走发展新能源之路是阳江人的理性选择。阳江市委书记林少春向南方日报记者提到:“阳江的工业堆头不大,本是劣势,但也为发展留出了较大的空间,这对新能源产业反而是优势。我们看准了这一点。”
跑马布局
“宽口马蹄”建新能源网络
阳江全市新能源规划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核电为主,风电、抽水蓄能、太阳能发电、海浪能等各类清洁能源全面开花。
走马阳江,宏伟、现代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场面到处呈现。
阳江核电站。一条高速公路直达建设工地,地处幽静,面朝大海,花香宜人。阳光映照之下,数个蛋糕状核反应堆的厂房大穹顶熠熠生辉,挖掘机来回奔忙。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副总经理张炜清告诉记者,广东能源的特点是缺少能源,同时又是能源消费大省,从这个角度来讲,发展核电是最有利于广东的。核电清洁,不排放二氧化碳,没有运输压力,一年发电所用燃料只需要25吨到30吨,一辆卡车就运完了。同时核电比风电太阳能更加稳定,能稳定地向电网提供电力。随着核技术的发展,目前核电也很安全。
阳江核电站将安装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是我国目前在建最大的核电项目。国家一次核准建6台机组,这在中国核电建设史上也是首次。每千瓦造价仅10700元人民币,是目前我国在建核电工程中,投资最低的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45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此外,阳西县上洋镇也拟建装机总容量达600万千瓦的核电站。
华润阳西龙高山风电场。55米高的风机巨人般挺立山头,叶轮迎风旋转,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指挥室窗明几净,电脑台一尘不染,鼠标一点,所有数据尽在掌握之中。阳西、海陵、阳东三个风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97亿元,超出计划投资四倍多……
阳江海陆风电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以上,规划装机容量可达272万千瓦。目前,由国电集团投资建设的海陵岛风电场、由华润集团合作开发的阳西龙高山风场已正式开工。大唐国际、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中广核集团、中航集团投资建设的风电场项目,均已动工。
阳东东平浪能试验基地。今年第11号台风“凡比亚”过后,仍然风高浪大,科研人员紧张地进行浪能发电试验,分析试验数据,更新设计方案。
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阳江全市新能源规划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其中以核电为主,风电、抽水蓄能、太阳能发电、海浪能等各类清洁能源全面开花。为做大做长产业链,阳江还加紧建设新能源上游成套设备企业、科研企业、下游电力输变送企业。
新能源产业正成为阳江“调结构、促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量身定做
有条件打造新能源之都
天生丽质难自弃,阳江的地理条件简直就是为发展新能源产业量身定做的,天时、地利、人和,阳江打造新能源的目标可谓踏准了节拍。
阳江新能源城也非一朝一夕成就。
早在20年前,在阳江刚刚撤县建市的时候,专家们就看好阳江作为核电站的选址,经过多年的勘测和反复论证,最终阳江核电站终于在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这也让阳江最终找准了新能源产业之路。“阳江具备发展新能源的有利条件,可将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阳江市陈华康副市长介绍。
天生丽质难自弃,阳江的地理条件简直就是为发展新能源产业量身定做的。就核能而言,阳江沿海有着优良的核电站厂址资源。经专家评估,阳江沿海适合建设大型核电站的场址至少有3处。就风能而言,阳江地势北高南低,向海倾斜,属海风、季风富吸富回流地形结构,风能资源相当集中。阳江海域经常性浪高、浪大,海浪能开发潜力巨大。阳江的地热资源也相当丰富,全市已勘测探明的可利用地热资源有32处之多,其中多处可深度开发为地热电能源。
国务院《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建设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利用工程。”
天时、地利、人和,阳江打造新能源的目标可谓踏准了节拍。今年7月,阳江市能源产业发展调研座谈会召开,提出“阳江完全有条件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
技术先行
推动核电工业自主创新
“掌握技术就能领先全国”,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林伯强指出,新能源产业缺乏原料并不要紧。
然而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搞新能源的背景下,阳江如何能脱颖而出?阳江的经验是:一方面要重视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
做法与专家观点如出一辙。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认为:“2030年以前应主要注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发展。”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林伯强指出,缺乏原料并不要紧,新能源产业“掌握了技术,就能领先全国”。
“阳江核电站项目中,技术自主化程度目前全国最高,充分体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项目采用具有我国自主品牌的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CPR1000+,国产化率达到85%,主要关键设备是中国制造。该项目还将对整个中国核电工业的自主创新产生推动力。”张炜清介绍。
华润阳西龙高山风电场场长刘征宇也告诉记者,该风电场的不少技术便依靠自主创新。
为帮助新能源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阳江加强建设新能源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立了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品研发中心、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产品展示中心。
新能源上、下游项目都属于技术、资本密集的产业,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本是道门槛。目前,解决企业资金难问题已纳入阳江市政府的工作重点。
动力前瞻
新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
阳江的新能源项目每年将减少标准煤消耗66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0万吨。
若把时间向前拨进10年,我们将看到阳江新能源项目对于广东能源结构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届时,阳江的新能源项目每年将减少标准煤消耗66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0万吨。
对于阳江本身而言,新能源技术及产品覆盖面广,涉及工业、农业、交通、服务业、公共设施、家庭等几乎所有领域,涵盖能源、材料、装备、日用消费品整个产业链,既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更新,又能形成新兴产业,新能源项目建设正给阳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多重牵引和拉动。
投资带动。以阳江核电站为例,有人算过一笔账:阳江核电站总投资近700亿元,按9年的建设周期分摊,每年就有近80亿元。投资拉动效应按照1:3来估算,可拉动240亿元的GDP增长。
消费带动。成千上万的国内外专家和施工人员进驻阳江新能源企业的各个工地,后勤服务与供应将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产业,给阳江的消费市场带来巨大商机。
产业带动。新能源产业需要上下游配套,阳江有望建成配套工业,甚至培育出规模化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工业园区。
形象带动。阳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阳江新能源建设又将成为一张金灿灿的名片,进一步提高阳江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这里进行滨海度假、文化观光、温泉休闲和现代工业旅游。
人才带动。新能源项目需要一大批高精尖技术人才,阳江正在形成一块“洼地”,吸纳海内外英才,让阳江实现各项产业的大幅迈进。
观念带动。新能源项目开工会带来滚滚资金流、信息流,带来先进的技术、新颖的理念,正在阳江干部群众的头脑中引发一场“观念革命”,为阳江的改革开放注入一股强劲的推力。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因紧邻珠三角,扼粤西要冲,阳江新能源城将会为华南地区提供充足的低碳电力能源,优化广东电源结构,节约运力,同时有效改善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
记者观察
广东必须抢跑新能源
在新能源产业开锣起跑的背景下,广东能否抢先一步,率先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建立起区域优势?能源经济专家判断,若能将我省强大的制造能力科学地引入到新能源领域,不仅可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使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冲在前面。
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去年消费能源2.47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十二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的能源消耗还将持续增长。而广东在传统能源资源方面却是小省,100%的煤和80%的油品要从省外或国外输入,这让广东的能源安全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
在新能源领域,广东的资源却相当丰富,无论是风能还是太阳能,可开发储量都居全国前列,开发潜力很大。加大新能源比重有利于我省能源消费的均衡和多元化发展,更好地保证能源安全。
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之下,新能源是必然的选择。作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我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而全球气候变化也让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各国共同的责任,我国已向世界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要实践这一承诺,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
2009年,广东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全部新能源在内的消费仅占全部能源消费的4.17%,不要说与新能源利用的先进国家,即使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新能源是广东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现在看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以前那种中国生产,世界消费的经济模式将难以为继,广东大量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和制造能力将面临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的难题。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极好出口。
南方日报记者韩浩
网友数星星
上周揭晓的2018年、2022年国际足联世界杯主办国竞争中,俄罗斯和卡塔尔胜出,有网友点评,足球也选择石油经济。诚然,地球上石油煤炭等资源的耗竭只是时间的问题,当资源枯竭之时,是否就是人类灭亡之日?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场新能源产业革命正在全球上演。中国能否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国内的专家普遍乐观地判断,中国完全有优势迎头赶上,引导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以阳江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也已开始跑马圈地,高调布局。
新能源产业能否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国内的核能开发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清洁能源需要多久才能代替传统能源?在低碳减排等新的环境要求下,新能源还有哪些不可忽视的弊端?
“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方大调研”聚焦新能源产业,欢迎广大网友为广东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添一把柴,加一点油,亦或泼一点冷水,拍一块砖头。点燃新能源这把火,需要您的参与。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胡亚柱毕式明
见习记者范琛通讯员许广企(除署名外)
摄影毕式明贾江利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