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 收藏本页 | 发布信息  您好,欢迎您光临五金刀剪产业服务平台。
查阅资料 提交申请 受理申请 授权通知
首页 政策法规 行业政策 出口全退税 “引爆出口”还是“引爆摩擦”

出口全退税 “引爆出口”还是“引爆摩擦”

打印 | 2010/7/30 8:55:55 | 发布者:陈净 | 查看数:3072
摘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隆国强分析说:“ 对中国来说,今年现实的目标是确保出口增速不低于全球贸易增速,不至于把市场份额输给别人。眼前,需要保出口企业,不让它们死掉,等待市场的复苏。”

核心提示: “提高出口退税率仅可作为权宜之计,缓解企业财务困难。相比之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才是长远之计,不但有助减少企业成本,减缓中国外贸下滑的压力,还帮助人民币迈出了走向国际化第一步。”

  由于国内出口连月下跌引发了业内对“出口全退税政策”的猜测,近日还有消息说,“一个包含轻工业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全退税调整方案正在商务部酝酿当中。”但5月31日,商务部、商会协会分别否定了这一说法。

  自去年下半年金融海啸爆发开始,各大行业上调出口退税的呼声就未停止过。自5月份以来,商务部收到了建部以来最频繁的上书,上书的话题也聚焦一点:将出口退税率上调到17%,即征多少退多少,实现出口商品零税率。

  “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将‘两高一资’以外的出口商品出口退税率几乎都上调到17%,而现在出口形势远比当年严峻,应该将所有产品出口退税率都提高到17%,以真正实现为出口企业减负的目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高级商务专员张培生说。

  全额退税期望缓解出口压力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在当前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如果取消了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对企业在国际环境中有比较平等的竞争条件和环境,出口完全退税的措施就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据悉,在众多的报告中,商务部可能有选择性地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纳入全退税的范围。“因为这两类产品占据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受创也最严重。”上述官员称。

  “目前摆在国内出口企业面前的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外部需求下降对企业来说,影响更为惨重。”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表示。

  不过,据了解,对于呼声最高“两高一资”的产品上,商务部可能将继续出示“红牌”。商务部新闻处负责人5月31日也表示,中国近期外贸政策方向以国务院稳定外需六项措施为风向标,商务部并没有在出口商品全退税上做打算。

  全额退税或引发贸易摩擦升温

  工信部相关人士此前透露,对于上调出口退税至17%,商务部并无太大异议,主要遭到了财政部门的强烈反对。
  商务部《纺织商业周刊》高级研究员马新征认为,现在应关注的是可能引发更多贸易摩擦。外需不振,尽管纺织服装退税已调至16%,行业平均利润仍负增长。退税上调给企业提供了更大的议价空间,也符合WTO相关规定,但低价就有可能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此前就指出,如果提高出口退税有可能引发“财政倾销”的恶性循环,还不如放在研发补贴等方面。
  商务部日前发文表示,中国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今年前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其中反倾销24达起。

  “提高出口退税率仅可作为权宜之计,缓解企业财务困难。相比之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才是长远之计,不但有助减少企业成本,减缓中国外贸下滑的压力,还帮助人民币迈出了走向国际化第一步。”张培生说。

实际上,即便再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其对扩大出口和提高企业实惠的作用也将微乎其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退税政策只能缓解企业压力,难以真正解决企业困难。退税上调仅能让企业在保有订单的时候享受实惠,缺少订单和出口量时,退税优惠仅仅是看上去很美而已。北京一家玩具企业表示,出口退税上调后的直接影响是可以降价以博得市场,降价后的直接受益方是购货商。

  不管“出口退税率”是否调整,如何调整,“促进外销,稳定出口”都将是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外贸政策的最终目标。

  零关税凸显中国经济软肋

  其实,当前的退税幅度离零关税已经不远,业内业外对“出口全退税”的关注更多是反映了一个事实:外需萎缩成中国经济增长最大困难。

  2008年10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出口值和进口值都保持15%以上同比增速,11月却均“陡降”为负数。12月的跌幅进一步加深,全年累计增速为“入世”7年来最低。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也是外贸进出口。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1%,但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为-0.2个百分点,是导致经济下滑的最主要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隆国强分析说:“ 对中国来说,今年现实的目标是确保出口增速不低于全球贸易增速,不至于把市场份额输给别人。眼前,需要保出口企业,不让它们死掉,等待市场的复苏。”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4